电影的故事情节中,不乏一些心理暗示,这些心理暗示有消极的,也有积极的。所以,需要电影观众,在观影时在内心中树起一面屏蔽墙或过滤网——不去接受影片中的任何心理暗示,全然屏蔽;或者接收一些好的东西,同时将一些不良心理暗示过滤掉。在观影后,要让自己从影片情境中迅速抽离出来,不要让其干扰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情绪,对片中的情节选择性的“遗忘”——不去回想,慢慢就淡忘了;总是回想,就会越陷越深。

如果在观看影片后,受片中故事情节的影响,让自己的心情总是好不起来。就需要加以调整了,可以看两部喜剧影片,换换心情。或者,在看完喜剧后,回想一下其故事情节,从而在心目中将其他电影留下的印象覆盖。或者,听一下欢快的音乐,进行一下健身活动或跳跳舞,都可以调整情绪和调理心情。

最主要的,还是不要在观影时太过投入,虽然可以集中注意力,但尽量不要全身心的投入。以前,独自去看电影的时候,我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影片中,但现在回想过去,有件事情就成了笑话。在观看完影片《谍海计中计》后,走出影院步行在马路上,我感觉自己走路的姿态都变了。因为我当时还没有从影片的氛围之中走出来,对现实产生了错觉,不免让自己精神紧张——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特工,而眼前的世界也如影片中一样危机四伏……现在说起这件事来,真是好笑。

还好,在观看完上百部各题材各类型的中外影片之后,我的生活和人生,没有受到什么不良影响。即便某些影片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,但也是积极的,而没让我变成恶人和沉沦颓废。

(三)在看电影之前,尽量先明确影院的地理位置和行走路线,可以在电脑或手机APP地图上,对影院加以定位。如果看到了影院的联系方式,尽量记好或保存在手机上,以备在找不到影院的具体位置时,跟影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,询问该往哪儿走。其实,看电影尽量就近,或去自己熟悉的影院。但到从未去过的影院看电影,可以获得新奇体现和不一样的视听感受。

不管在哪看电影,安全首先是放在第一位的。进到影院要多留意,留意安全通道、应急出口和卫生间的具体位置,牢记清楚以备不时之需。可以随身携带一个LED多灯泡型的小手电筒,便于迟到后找寻座位,或者在发生危急情况(火灾并断电)时撤离。虽然,手机上都有“手电筒”,但其照明效果却不好。插一句:LED手电筒,因为光线比较强,所以不要照射眼睛,不要给儿童把玩,以免对视力造成损害。

在看电影时,还可以携带一瓶饮料和纯水(不要喝完留几口),在发生火情出现浓烟时,可以用水打湿手绢、纸巾、丝巾和衣角,遮住口鼻尽快撤离,以免吸入有害气体。在遭遇危机时,不要慌乱,听从指挥有序撤离(发生火情撤离时不要乘坐升降电梯)。最主要的还是要多熟悉影院的内部环境,在看电影之前可以现在影院逛一逛,熟悉逃生通道和路线;看完电影后,也可以游逛和查看一下,看有没有应急出口。因为影院里的放映区和等候区,是两相分开的,所以不管哪个区域都尽量查看一下。

现在的很多影院,都开设在商城里面,而一些老商城历经扩建,或经历改造后才有影院入驻。某些商城在扩建和改造后,其内部环境变得错综复杂,通道和出口变得杂乱无章,造成指示不明确和出入不便。所以,尽量不要去那些开设在老商城的影院看电影。那些出入通道和内部环境太复杂的影院,以及没有应急逃生通道的影院,都尽量不要去。

某次看电影,我就是去了一家开在老商城的影院,结果坐电梯升到楼层之后,在狭长通道七拐八拐才进到影院里面——这家影院进出太不便,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,后来我再也不去那家影院了。在此,呼吁一下有关单位,对商城和影院的内部环境和消防设施,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,以排除安全隐患,给观众营造安全舒适的观影环境。

(四)本文只想简单写写,没有必要说太多。至于看电影时的其他注意事项,例如:手机要设置静音,不要大声喧哗,不要在影院里乱丢瓜子皮和果皮等废弃物等等,这些都属于常识,就没有必要再去耗费文墨。简单一提,捎带而过。而对于“带父母去影院看电影的注意事项”,以及有关“孕妇是否可以去影院看电影”的话题,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写一下。

最后,再啰嗦几句:尽量不要带小孩子去看电影(除非是动画片)。因为,很多电影的内容和画面,都不太适合小孩子观看,尤其是一些渲染情色和暴力的内容,会对小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利的影响。再有,一些活泼好动的小孩子,在影院里面不会安静的坐着,甚至会哭闹和吵嚷,这样就会影响到别人。所以,尽量不要带小孩子去影院看电影。

如果带小孩子去看电影,不要任其在影院中走动和玩耍,以免发生危险。不要让其独自去卫生间,以免发生侵害或迷路走丢。带小孩子去看电影,一定要照看好,不要光顾自己沉浸在影片中,而忘记自己身边的小孩子。即使没有带小孩子去看电影,也不要太过投入和专注,要多留意影院内的环境变化,听到放映厅外有杂乱声响和闻到烟味,要迅速撤离以确保安全。

在逃生时不要慌乱,要沉着冷静,听从指挥有序撤离。在平时多看一些关于危险逃生的书籍、资料和视频,在危急时刻还是对人有帮助的。

(吉恩瀚棠新媒体原创文章,本文作者:卡尔赫林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