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以看到这种铠甲,是不是像鳞片呢?如果是铁的,或者是铜的,那么在阳光下,是不是会闪闪发光呢?这句诗的意思是:(无数的敌人进攻过来了),就好像黑云翻卷着压过来,像要把城墙摧毁;我们做好迎战准备,阳光照耀着将士们的铠甲,像金色鱼鳞般闪闪发光。这句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,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。运用比喻,夸张手法,把敌军比作黑云,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、来势凶猛,而且“黑”字突出敌人的猖獗、军情险恶;“城欲摧”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。一个“压”字,把敌军人马众多,来势凶猛,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、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,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。在色彩运用上,“黑”字突出敌人的猖獗、军情险恶;“金鳞”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,一个“金”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、高昂迎战的状态。两相比照,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。
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“角”,就是军中的号角,相当于后来的军号了。燕脂就是“胭脂”,本来是红色的,是古代女性的化妆品。在这里,李贺用来形容惨烈的战争过后,土地被鲜血染成了红色,形容战场上的血迹。这句诗的意思是:在这苍凉的秋天,军队的号角声响彻天地,被战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在夜里看起来变成了紫色。这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。
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易水是位于现在河北省易县的一条河,这条河因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而出名。据说当年荆轲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前往秦国刺杀秦王。临走的时候,大家在易水河边给荆轲送行,这时候荆轲唱了一首歌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声音苍凉悲壮,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。而且,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杀,真的是一去不复还。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,真的是很让人敬佩。实际上易水距离这里很远,李贺只是借用易水的故事来渲染一种悲壮的氛围,表现将士们为国出征时抱着必死的决心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:红旗被秋风吹得都要卷了起来,将士们要悲壮地出征;天气很冷,下霜了,在这种天气下,战鼓发出的声音也比较低沉。“声不起”就是声音低沉。
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“黄金台”也是个典故。在战国时期,有个叫郭隗(wěi)的人,来到燕国。他对燕昭王说了一个故事:有个国王想花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,可是过了三年都没有买到,后来,总算听说有个地方有千里马,立即派人前往购买。没想到人到了那里,马已经死了。被派去买马的人就花了500两黄金把马骨头买了回来。国王一看差点气死,脑子进水啊,被驴踢了啊,用这么多金子买个骨头,熬汤喝吗?买马的人说,大王别生气,您想啊,咱买个死马都花这么多钱,活马不是更值钱,您看吧,用不了多久,就会有人送上门来。果然,没过多久,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。燕昭王说,你这故事啥意思啊?郭隗说大王您想啊,千里马就是人才啊。像我这样的人,虽然还行,但比我出色的人肯定多的是。如果您愿意,把我当人才好好招待,那其他的人才不是也会来燕国吗?燕国不是就可以强大起来了吗?我就是那死马骨头,千里马在后面啊!燕昭王一听也对啊,就重用郭隗,给他造了宫殿,封了官职。据说还修筑了个高台,上面放了很多黄金,而且四处做广告,没过多久,果然很多人都到了燕国,像大将军乐毅啊,阴阳家邹衍啊等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人都来了。后来,燕国就在他们的帮助下强大起来,甚至把强大的齐国都打败了!这座黄金台,又被称为幽州台,唐朝的陈子昂来到这里,也是想起了这个故事,写下了著名的《登幽州台歌》。玉龙是宝剑的名字。传说晋朝有个人叫雷焕,得到了一个玉匣,里面有两把宝剑,后来掉在水里,变成了龙。这句诗的意思是:我们去作战是为了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,愿意手拿玉龙宝剑为皇上战死。这句诗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。全诗意境苍凉,格调悲壮,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,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。

《马诗》

李贺生活的年代,正是中唐时期,当时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,就是藩镇割据。那时候,各地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,形成了在军事、财政、人事方面完全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。尤其是幽州地区的藩镇,更是骄横跋扈,不可一世。面对这种情况,年轻的李贺自然有扫除战乱,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,只可惜,却没有人赏识他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李贺想起了千里马(往往把人才比作千里马),想到了能发现千里马的伯乐,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,在愤懑之下,写了一组《马诗》,其中一首是:

大漠沙如雪,

燕山月似钩。

何当金络脑,

快走踏清秋。

大漠沙如雪。大漠指广阔的沙漠。在边塞题材的诗歌里,大漠经常出现,比如唐朝诗人王维就在《使至塞上》这首诗里说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。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边的大漠,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就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。

燕山月似钩。燕山,本指燕然山。燕然山在现在的蒙古国,叫杭爱山。这座山在汉朝时期因为汉军和匈奴的战争而出名。因为地处边塞,所以呢,就常常用来指边塞地区了。在古诗词里,燕然山也经常出现,比如王维说“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”,比如范仲淹说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。这句诗里面的“钩”,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兵器,形状像月牙。在古诗词里面,我们会看到“吴钩”这个词,指的就是类似的兵器。像辛弃疾说的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,像李贺说的“男儿何不带吴钩”就是,作为冷兵器的典范,吴钩后来也成了驰骋疆场,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。这句诗的意思是:月亮高悬在燕山上,恰似一把吴钩。

这两句,作者通过对平沙如雪、新月似钩的描写,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。

何当金络脑。何当的意思是何时将要,什么时候。金络脑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。马笼头用黄金做装饰,说明其华贵,象征着马受到重用。诗人在这里是说什么时候我能够给它带上金络脑(黄金装饰的马笼头)。

快走踏清秋。踏,可以解释为走,跑。指马奔驰起来。清秋是清朗的秋天。这句诗是意思是飞快地奔驰着,踏遍这清秋时节的原野。

上面两句,作者通过想象跨马奔驰的场景,表现了自己希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叹惋之情。整首诗运用比兴手法,通过咏马表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之情。

南园

儒家的老先生们给咱们古代的读书人定了个目标,叫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简单来说就是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,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帮国王或者皇帝治理国家平定天下。说到平定天下,我觉得也有两种,一种是作为帅才,自己未必武功高,甚至不会任何武功,但照样胸有十万甲兵,排兵布阵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比如说范仲淹就是。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,大部分人如果想在军事方面出人头地,建功立业,拜将封侯,还是要苦练武功从军打仗的,单纯地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,是没有什么出息的。所以很多男子都心怀这种远大的理想,虽然未必会实现,但是,想总是要想的,万一,实现了呢?

唐朝的诗人李贺就是这样的胸怀理想的青年,虽然他英年早逝,27岁就去世了,但是他的一首诗,却永远留了下来。

今天咱们就读读这首《南园》。《南园》是一组诗,我们选取其中的一首。

男儿何不带吴钩,

收取关山五十州。

请君暂上凌烟阁,

若个书生万户侯?

男儿何不带吴钩。吴钩是古代著名的宝刀,是春秋时期冷兵器的代表。辛弃疾的词里有“江南游子,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”的句子。

李贺的这句诗是说:作为男子汉,为什么不身带吴钩宝刀去参军呢?

收取关山五十州。李贺生活的时期,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,很多地方上的节度使等官员,占据了一定的地牌儿,也不听皇帝的话,有些独立为王的意思。历史上称为“藩镇割据”,在当时唐朝的北方,就有大概五十个州县是这种情况。所以李贺的意思是:男儿应该从军,替皇上分忧,靠武力去把关山五十州的管理权收回来。

这里作者用了个设问句,既是问读者,也是问自己,含有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豪情。从此可以看出他向往建功立业,报效国家。

请君暂上凌烟阁。唐朝初年,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和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功臣们,在皇宫里建造了一座“凌烟阁”,派著名画家阎立本给24位功臣画像,然后把画像挂在里面。这对做大臣的来讲,可是最高的荣耀了,比现在死了之后埋到八宝山公墓里风光多了。这些功臣里,著名的有尉迟敬德、秦琼(这两人后来成了门神)、李靖(后来成了托塔李天王)、魏征(那个敢于跟皇帝争是非的著名大臣)、长孙无忌(皇后的兄弟)等。可惜凌烟阁在唐代灭亡之后就毁掉了!

若个书生万户侯?李贺意思是说:请你暂且登上凌烟阁看一看,那上面的功臣们,有哪个是单纯的书生被封为万户侯的呢?这些人中,虽然有文官,但也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,身经百战的!若个:哪个的意思。

作者在这里又用了个问句,表面看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,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。

李凭箜篌引

之前咱们读过李贺的一首《雁门太守行》,也介绍了跟李贺相关的“呕心沥血”的故事,也提到过,李贺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,今天,咱们就再读一首李贺的诗,好好体会下他的浪漫。

这首诗的名字叫《李凭箜(kōng)篌(hóu)引》。

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(tuí)不流。

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

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

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

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

梦入神山教神妪(yù),老鱼跳波瘦蛟(jiāo)舞。

吴质不眠倚桂树,露脚斜飞湿寒兔。

李凭是唐朝著名的箜篌演奏家,在当时非常著名,据说皇帝要每天见他一次听他弹琴,那些王爷将军们都要对他恭恭敬敬的。按现在的说法,那绝对是天王级的人物,天皇巨星啊!其实在唐朝,还有几个演艺圈的人也是非常出名的,像杜甫曾经写过的李龟年,就是唐朝最著名的歌手。杜甫写过的另一个人物公孙大娘,就是著名的舞蹈家。

箜篌是古代的一种乐器,跟现在的竖琴倒是有点相似,看一下它的样子。

李贺就是因为听到了李凭的箜篌演奏,写下了这首诗。“引”是古体诗中的一种体裁。

吴丝蜀桐张高秋,空山凝云颓不流。高秋可以说是秋高气爽的秋天。吴丝蜀桐都是箜篌的制作材料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:在秋高气爽的时候,李凭拿出用吴丝蜀桐制作的箜篌开始弹奏。声音一出,美妙至极,连天上的云都停下来凝聚在一起一动不动的倾听。

江娥啼竹素女愁,李凭中国弹箜篌。江娥据说就是湘娥。传说舜帝死了以后,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非常伤心痛哭流涕。流下的眼泪滴在了竹子上,形成了斑痕,这种竹子后来就叫湘妃竹。素女是传说中的神女,也是演奏高手。

【湘妃竹】

这句诗的意思是:娥皇女英听到了琴声,不禁落泪,泪水滴在了竹子上,素女听到了琴声,也变得满心忧愁。娥皇女英和素女都深受感动,从侧面说明了李凭的演奏水平高超。

这里咱们还得说说中国。中国作为地理概念,古代跟现代的范围是不一样的。现在的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,960万平方公里。古代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。在这首诗里,指的是京城。

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。昆山就是昆仑山,这座大山在咱们中国的文学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,被称为万山之祖。传说西王母就住在上面。而且这地方出产玉石,非常有名。

昆仑玉碎在这里就形容声音清脆。凤凰叫形容声音舒缓。后面的芙蓉泣露香兰笑指的是声音一会儿低回一会儿轻快,变化多端。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李凭箜篌发出的声音,一会儿像昆仑山的美玉碎裂一样清脆,一会儿像凤凰鸣叫一样舒缓。一会儿低回,一会儿轻快,变化多端。

十二门前融冷光,二十三丝动紫皇。十二门,当时长安城有十二座城门,所以十二门就代表着长安城。长安城的城门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玄武门了。因为当年李世民在这里发动兵变,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,自己做了皇帝,这就是玄武门之变。

二十三丝,箜篌这种乐器有二十三根丝弦,这里就是指箜篌。在道教里,最高的神被称为紫皇。这句诗是说,在这美妙的音乐中,融合了长安城十二座城门的清冷之气,箜篌发出的乐声,打动了最高级别的神仙。

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女娲娘娘被称为中国人的始祖,相传她是人首蛇身,是伏羲的妹妹。就是这位娘娘,用黄泥造了咱们中国人,所以咱们是黄皮肤。也传说,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,让洪水不再泛滥,造福了人类。

【女娲与伏羲,都是人首蛇身。传说伏羲和女娲本来是兄妹,后来他们结婚生下了孩子,就是咱们中国人。伏羲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。】

这句诗是说:音乐突然变得高亢,直冲云霄,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那里。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,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。

梦入神山教神妪,老鱼跳波瘦蛟舞。神妪:就是神仙老太太。传说晋朝的时候,在山东兖州出现了个神仙,是个老太太,叫成夫人。老太太喜好音乐,能弹箜篌。而且听到别人弹琴唱歌,她就会翩翩起舞。这句是说:李凭做梦了,梦见自己进入了神山,把高超的演奏技术教给了神仙老太太;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,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。

吴质不眠倚桂树,露脚斜飞湿寒兔。吴质就是吴刚,传说中月亮里面有广寒宫,有嫦娥、玉兔,还有个神仙吴刚。吴刚因为犯了错误,被天帝责罚,每天拿着斧头不停的砍一棵有五百丈高的桂花树,但是这桂花树永远都砍不断,于是他就要永远砍下去。

这句诗是说:吴刚听到了这美妙的音乐,被音乐吸引,停止了砍树,倚靠在树上连觉都不睡了。玉兔也停下来听音乐,都忘记了冰冷的露水打湿了自己。

这首诗想象奇特,形象鲜明,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、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,使之可见可感。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,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,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。真是描写音乐的典范之作,值得我们背诵,学习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